中國紅星宣紙掃一掃 關(guān)注我們
“沿溪紙碓無停息,一片舂聲撼夕陽”,這是清代詩人趙廷揮筆下宣紙作坊的熱鬧景象。從安徽宣城涇縣制作出來的宣紙,因其韌而能潤、光而不滑、“箋光古色,文藻精細”,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,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書法、典籍印刷的重要載體。而在99%都是機制紙的今天,宣紙制作的手工古法,幾乎保存了中國傳統(tǒng)造紙術(shù)的全部技藝,更是一份寶貴的活在當(dāng)代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安徽涇縣的邢春榮是這份遺產(chǎn)的首位國家級傳承人。在宣紙制作行當(dāng)摸爬滾打40年,他太了解這一層薄紙背后的千鈞之重了。宣紙為什么不蛀不腐、享“千年壽紙”之譽?“因為它從原料階段就在經(jīng)歷老化?!?nbsp;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為原料,歷經(jīng)兩年時間的蒸煮剝皮、日曬雨淋、撕條打漿、水撈火烤等108道錘煉,才換來這千壽之身。
要出好紙,別無他法,只有“煉”到位。作為一門手工技藝,要“煉”的不僅是物,是活兒,也是人。1973年,19歲的邢春榮被招進紅星宣紙廠。上來就做最苦最累的原料工,每天背皮料草料上山,曬完再背下來蒸煮,蒸煮完了再背上去曬。反反復(fù)復(fù)七八個月的日曬雨淋,人和原料一起蛻變。因為接受能力強,肯吃苦,一年后他被抽調(diào)去干另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曬紙。水澆到什么程度能把膠除掉,切紙用什么角度能讓紙起來,揭紙沿著哪三條線能保證不破,松針刷用什么力道讓紙服帖,什么速度能保證最后一張刷上去,第一張正好可以揭下來……邢春榮一曬就是15年,也整整鉆研了15年。
“一門不到一門黑”,靠著勤快與悟性,邢春榮在曬紙的同時,也學(xué)習(xí)撈紙、剪紙,把宣紙制作的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摸得門兒清。從班組長、工段長到車間主任,直到今天成為安徽宣紙集團的總工程師,他一輩子沒離開過“水深火熱”的一線。如今,紅星牌成了老字號,紅星宣紙占到宣紙市場90%的份額。然而,邢春榮明年就要退休了?;貞浥c宣紙打交道的40年,他只有一個字:“苦”,卻是笑著說出來。
因為他知道這苦中的值得。中國書畫墨韻萬變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宣紙的甘于“托墨”,邢春榮也自認只是一個“托技”的人。如今宣紙收藏很熱,但他不寫不畫不收藏,要做的就是把制作技藝從上一代人的手里接過來,傳給下一代,做一個沒有代表作的傳承人,“每張宣紙都是無數(shù)人流汗換來的,說代表作,太輕了?!笨墒沁@“苦”與“重”也在打消年輕一輩投身造紙的熱情。此外,節(jié)能、環(huán)保、減輕勞動強度、降低成本等要求也在考驗“傳統(tǒng)”,古法造紙是否要與時俱進?“傳統(tǒng)”的分量在哪里?這些是邢春榮每天掂量的問題。2006年,宣紙廠開辟陳列宣紙技藝的文化園,有個傳統(tǒng)舂碓,草料在里面翻滾的均勻度一直不夠,廠里的技術(shù)工3個月沒解決問題,最后一位做了一輩子作坊碓工的89歲老人,看了之后只說了兩點,問題便迎刃而解。邢春榮激動地聘請老人為技術(shù)顧問,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?!凹妓嚫俗撸藳]了,技藝怎能留得住?”邢春榮怕的是,紙壽千年,技藝卻傳不到那一天。(來源:人民日報)